当前位置:首页  招生就业  就业动态

什么是基层就业?有哪些政策支持?

发布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722


导言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的今天,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成为众多毕业生的选择。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空间广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那么主要的基层就业项目有哪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享有哪些政策支持?……一起来看看吧!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指引,今年将招募选派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含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和地方项目共约4万名志愿者。

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2021年至2025年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每年选派3.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截至2020年,“特岗计划”共为中西部地区22个省份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乡村学校和教学点补充95万名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是一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政策。

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团支部书记、副书记等职务。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村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

西部计划报名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素质好;应届毕业生;符合西部计划志愿者体检标准。毕业学校为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中所列高校,且设有西部计划高校项目办,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可报名参加。

三支一扶报考条件

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成绩合格,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身体健康、满足拟招募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具体报名条件参见各省市下发的招募公告中有关报名的相关要求。

特岗教师报考条件

需符合招聘岗位要求;年龄不超过30周岁;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以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为主,鼓励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应聘,可适当招聘高等师范专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大学生村官报考条件

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以选聘。参加“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期满的高校毕业生,经组织推荐可作为选聘对象。

基层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网

西部志愿汇微信公众号

西部志愿汇微博

新职业网

各省市人力资源保障厅官网

各地政府官方网站

 

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

各省教育厅、考试院网站

鼓励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从2009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同时,各省(区、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省、市级所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应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公开招聘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人员。有条件的地区,可明确具体公开遴选或招聘的比例。

各基层项目其他优惠政策

西部计划

服务县项目办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为志愿者提供就业信息,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各服务地还会根据情况开展区域性西部计划人才专场招聘会、推介会等。

三支一扶

中央财政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为新招募且在岗服务满6个月以上的人员发放安家费。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参加支医服务的,期满且考核合格后由县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安排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特岗教师

聘任期间,特岗教师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同等待遇。对于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不再实行试用期。

大学生村官

在村任职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县乡机关公务员重点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在西部和艰苦地区农村任职,户口可留在现户籍所在地。

编辑:刘晶晶 校对:周瑞广

版权所有: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原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